天有不測風雲? 談氣象戰與氣候變遷 st1\00003a*{} table.MsoNormalTable {font-size:10.0pt;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}氣象是大氣中的冷、熱、乾、濕、風、雲、雨、雪、霜、霧、雷電等各種物理現象的統稱。自古以來,氣象條件對軍事行動、武器裝備的發揮,甚至於戰爭成敗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。三國時期,孫權、劉備聯軍與曹操的大軍在赤壁對峙,最後蜀吳聯軍借助忽然刮起的東南風,以火攻大敗曹軍,就是氣象決定戰爭成敗的最佳詮釋。 第一次大戰之後,許多軍事大國建立軍事氣象機構,著手研究氣象條件對戰爭之影響。二次大戰期間,軸心國為了保護重要工業基地和軍事設施,採納氣象專家的建議,在義大利伏爾圖諾河(Volturno River)沿岸散佈大量的造霧劑,製造出漫天濃霧,使盟軍的戰機無法靠近這一地區;在同一地區,美國第五集團軍在1943年9月以飛機散佈大量造霧劑,在沃爾圖諾河上製造了一條長約5公里、寬約1.6公里的濃霧層,成功地掩護美軍部隊渡河。這場爭奪戰,可謂人類近代史上氣象戰的濫觴。 隨著氣象科技、軍事氣象學的蓬勃發展,在現代軍事作戰中,看天吃飯的因素大為降低,甚至還能製造有利於我,不利於敵的氣象武器。所謂的氣象武器泛指運用現 酒店兼職代科技手段,靠人工影響局部天氣,製造人工地震、海嘯、暴雨、山洪、雪崩、熱高溫、氣霧等自然災害,改造戰場環境,以達到軍事目的之一系列武器的總稱。大致而言,氣象武器可分為兩類:一是為己方作戰創造有利條件,如造霧、消霧等;二是給敵方軍事行動製造困難,如人工降雨、控制颱風、閃電、製造酸雨等手段。與傳統武器相較,氣象武器具有以下幾大特點: l 破壞性強大 氣象武器雖然從未被列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(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, WMD),但氣象武器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卻不亞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,甚至有過之而不及。颱風的形成與增強來自於吸收海洋上的水汽與熱能,一個強烈颱風從海洋所吸收的能量,相當於10億噸黃色炸藥(TNT)的量;一個強烈的閃電,相當於一枚250萬噸核彈爆炸釋放的能量。 l 隱藏性高 由於人們普遍對氣候變遷的認知並不充分,因此人工影響天氣所造成的異常變化可隱藏於其中,達到出其不意,攻其不備的奇襲效果。也因此儘管國際社會呼籲氣象控制技術,應該用於防災、救災等和平用途,許多軍事強國仍相繼投入大筆資源,從事氣象武器的研究與發展工作。 西裝l 作戰耗費低 與傳統武器相較,氣象武器主要透過施放某些化學戰劑,或向空中發射強力極低頻電磁波,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斷層,令氣流改變路徑,使大氣層中的氣體、光、熱產生驟變,而造成天候變化效果。氣象武器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傳統彈藥和其他作戰物資,具有作戰耗費低,使用方便的特性。 l 具有「雙刃」性 如同古人所說:「水能載舟、亦能覆舟」。大自然是一個非常複雜、巨大的系統。一旦氣象武器使用失當,或者對天候狀況缺乏精確掌握,就可能因此弄巧成拙,甚至使天氣狀態產生逆轉,導致損人更不利己的悲劇發生。 美國氣象武器之發展 一、麥金萊氣候實驗室 1950年代,美國軍明確地提出「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重要」的觀點。事實上,由於戰場多變的氣象條件,對軍事作戰帶來諸多影響,早在二戰之後,美國就開始對軍事氣象進行研究,包括天候對武器裝備、部隊作戰行動的影響,以及人員適應環境的能力等做深入的研究。1949年,美國軍方在佛羅里達州坦帕灣建立了「麥金萊氣候實驗室」(McKinley Climatic Laboratory),進行相關軍事氣象的研究。 麥金萊氣候實驗室占地面積約3 建築設計0平方公里,可以對全球30多種氣候環境、天象條件進行研究和模擬,包括: l 自然實驗室 自然實驗室包含風、雨、雷電等三個實驗室。「雨實驗室」每小時可下380公釐的暴雨,並能下雪和結冰;「風實驗室」可以從風平浪靜到製造每秒時速30公尺的颶風,所耗費時間不到3分鐘;「氣溫實驗室」可以使室內溫度由攝氏80度迅速降至零下40度;「雷電實驗室」可以從晴空萬里、微風和煦的氣候,轉眼之間轉變為烏雲密佈、雷雨交加的惡劣氣候。這三個氣候實驗室在2007年底進行合併,成為「自然實驗室」。 l 沙漠實驗室 沙漠實驗室裝有140盞高功率日光燈,在灼熱的燈光照耀下,可模擬與非洲沙漠正午時刻相似的氣候環境。 l 海洋實驗室 海洋實驗室為麥金萊氣候實驗室內最大的實驗室,光是水面面積就達 6平方公里,最深處有15公尺,水溫、海上風浪皆可自行調節。 l 資訊與太空實驗室 隨著現代戰爭的科技化與資訊化,美國在1998年起擴大對麥金萊氣候實驗室的投資。同時為了提升美軍在資訊環境下的作戰能力,於2003年底增加了「資訊能量實驗室」與「太空實驗室」。 由於麥金萊氣候實驗室具備得 酒店經紀天獨厚的氣象調節功能,所以美軍半數以上的武器裝備在進入部隊服役之前,都必須先經過麥金萊氣候實驗室的嚴苛考驗,透過對各種氣候、天象條件的模擬,檢驗新式武器裝備的性能。美軍各特種部隊也時常在氣候實驗室內接受訓練,實驗室為特戰隊員模擬了熱帶雨林、非洲沙漠、冰雪極地、高原缺氧、海上求生等各種氣候條件,以培養美軍特戰部隊在各種複雜氣候條件下的作戰能力。 截至目前為止,麥金萊氣候實驗室已經測試了美國各軍種400餘架各類飛機、70多個飛彈系統、2600多種軍事裝備的氣候條件適應性試驗。 二、氣象武器投入實戰  除了為武器裝備進行嚴苛的天候測驗外,開發氣象武器是麥金萊氣候實驗室的另外一個主要任務。目前美軍所使用的氣象武器,九成以上都是透過這個實驗室所研製。 在越戰期間,美軍為摧毀北越部隊作戰運補的「胡志明小徑」,可說無所不用其極。除了傳統的空中轟炸外,美軍更採取氣象作戰手段。1971年初,美軍利用麥金萊氣候實驗室開發的氣象武器,對北越實施氣象作戰。美軍利用西南季風這個有利條件,出動飛機二萬六千架次,在越南戰場投放四百七十多萬枚降雨催化彈,在雲層中施放成噸的碘化銀,藉此製造大規模的降?信用貸款B,造成每小時80毫米的特大暴雨。在未實施人工造雨之前,胡志明小徑平均每週可通行9000部汽車,往南運送大約3萬5千噸的作戰物資。實施人工造雨之後,洪水導致胡志明小徑泥濘不堪,每週通行車輛降至900輛、物資運送降至2千噸左右,使得北越南侵的行動受到嚴重阻礙。 美國科學家也發現,在某地實施人造降雨,會使周遭地區的雨量銳減,甚至造成乾旱。因此,美國在1970年對古巴實施「乾旱作戰」。中情局利用麥金萊實驗室開發的氣象武器,對飄往古巴的雲層動手腳,讓古巴出現異常的乾旱天氣,導致作為主要經濟作物的甘蔗歉收。直到蘇聯派遣氣象專家前往古巴實施人造雨,才化解古巴的旱象;在阿富汗戰爭期間,美軍同樣利用氣象武器圍剿恐怖份子。美軍透過能夠產生高壓、高溫,消耗目標區內大量氧氣的溫壓炸彈,攻擊藏匿於洞穴、坑道等掩體內的恐怖份子,成效同樣十分顯著。 三、高頻有源電離層研究計畫 高頻有源電離層研究計畫(High Frequency Active Auroral Research Program, 簡稱HAARP)為美國海軍與空軍撥款3千萬美元資助的一個科學研究計畫,實驗基地位於阿拉斯加州的加科納(Gakona)基地內,HAARP共有180根高頻有源極光天線所組成,可發射3.6兆瓦的強烈 居酒屋訊號,採用相位陣列(Phase Array )的方法將信號,聚集發射到電離層中的指定部位。HAARP基礎工程在2003年完成,2005年正式展開實驗。根據美國官方的說法,HAARP計畫旨在研究電離層與太空氣象,以尋找修補臭氧層的方法。 不過許多俄羅斯與歐洲媒體認為,這項計畫的用意不如美國官方所言的如此單純,科學家們也關注HARRP對地球環境的巨大影響,包括可利用HARRP刺激地球電離層變動引發地震;HARRP亦可以作為電磁武器,在太空形成高電離化的空氣雲,投向敵方之飛機、衛星、導彈,使目標在遭遇龐大壓力下而毀滅。 氣後變遷成為美軍的新威脅 過往美國有關於氣候變遷的辯論,主要集中於如何防止氣候暖化、加速國際氣候條約談判等,幾乎鮮少觸及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。2005年8月,卡崔娜颶風襲擊美國紐奧良市,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,使得美國軍方在研究氣象戰之餘,密切地關注全球氣候變遷可能對於國家安全所造成的衝擊。為此。美國官方與國防智庫不約而同地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,進行深入地研究。 對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國家安全衝擊,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: l 對區域穩定造成的衝擊 2008年6月,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名為「至西元2030年 帛琉,全球氣候變遷對國家安全的影響」的研究報告。這份報告中指出,全球氣候變遷將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陷入更為複雜的困境之中,未來12年內將有五千萬人面臨飢荒問題,導致爆發人道危機的機率大為提昇。國力脆弱的國家將陷入不穩定狀態中,強權國家可能因此重組,必然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造成衝擊。 2008年12月,美國國防大學以孟加拉爆發的嚴重水患為例,對可能引發的潛在區域衝擊進行評估。評估中指出,一旦孟加拉發生嚴重水患,估計會有數十萬的「氣候難民」湧入鄰國印度,將爆發宗教衝突、疾病四處散播、基礎設施遭到大規模破壞等災情。面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區域危機,屆時需要美國出面提供人道援助,可能因而大幅增加美軍運輸及支援部隊的負擔,導致戰備狀態緊繃等負面影響。 l 對軍事與能源設施之衝擊 美國許多海外軍事基地與能源設施位於海上或海岸邊,這些設施正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。例如,印度洋上的狄亞哥賈西亞(Diego Garcia)基地正首當其衝,這個基地是美軍在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後勤基地,不過卻只高於海平面一公尺而已,海平面上升可能使該基地遭到淹沒;北冰洋的冰融一樣令美國食不下嚥,北極冰山每年持續以3%的速率溶化,科學家預估不出10年一般船隻也可以 房屋出租在北冰洋上航行,當然也包括對美國抱有敵意的船隻。由北冰洋發射導彈攻擊美國本土,預警時間不到10 分鐘。對美國而言將會是急迫地威脅。 根據《紐約時報》在今(2009)年8月9號的報導指出,有感於氣候變遷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日益顯著,美國國防部正嚴肅地看待氣候變遷對國家安全的影響,將廣邀專家學者,將氣候變遷納入未來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規劃之中。 我國應有之省思 8月份的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,導致嚴重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,這場災害除了突顯台灣長期以來對於水土保育的疏忽外,背後更有許多值得國人省思之處。 首先,冷戰結束以後,由於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,可說微乎其微,於是「非傳統安全」的概念遂超越傳統安全的概念,受到廣泛注意。一般而言,「非傳統安全」的內涵相當廣泛,主要是對國家、人類生存與發展所構成的威脅因素,包括生態安全、氣候變遷、恐怖主義、跨國犯罪、嚴重傳染性疾病、金融安全和資訊安全等方面。其中,以全球氣候劇烈變遷,對全體人類生存安全最具威脅性。有感於此,將人道救援、災害救援等「非戰爭軍事行動」納入軍隊的職能範疇,逐漸成為世界趨勢。 根據《美軍士兵非戰爭軍事行動手冊》之規定,為提昇美軍之應急救災能力,美軍必須完成「災難預警與 室內設計監控能力訓練」、「災難救援能力訓練」、「災區重建與管理訓練」等三大訓練內容;日本在《自衛隊法》中則明定「災害派遣」為自衛隊的軍事任務之一;南亞海嘯之後,印尼修改國家災害管理機構規程,成立救災快速反應部隊;中國大陸也於2005年頒布《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》,將防洪、救火等非戰爭行動任務納入軍隊經常性訓練之中。反觀我國,雖然921地震之後國軍也將災害救援納入任務之中,但是由於深怕影響正常的戰備任務,對於救災總是不重視。也難怪國軍在這次救災任務之中,屢屢會因為效率不彰而遭到輿論與媒體所批判。 其次,雖然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大陸正在發展氣象戰能力,但是從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期間,中共在北京郊區實行消雲霧技術,避免降雨影響奧運會舉辦,顯示中共已具備發展氣象武器之雛形,同時搭配對岸已經相當成熟的氣象遙測技術,其實中國大陸是有發展氣象作戰的能力。古人常說:「天有不測風雲」,誰也不知道災害何時、何地發生,所以面對未來可能不時發生之氣象災害,國軍應將災害防護與救援列為建軍備戰之中心任務,以防範於未然。 (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雜誌302期 2009年10月號)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找房子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57ptgo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